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極其珍貴又極具文化價值的資源。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產日”,對于增強全體民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起到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
濰坊風箏,興于明朝,盛于乾隆,它有極深的文化底蘊,它有求福、長壽、喜慶的寓意,它放飛于藍天白云間,因為有了風箏,天空成了活的,它的色彩艷麗明快,它符合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2006年“濰坊風箏”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風箏制作技藝》項目之首。
3月17日,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我省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由山東省文化館(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實施的《非遺傳承發展成果展系列活動之—--濰坊風箏專題展》在山東省文化館二樓非遺傳習廳展出。濰坊天成飛鳶風箏有限公司作為此行業的龍頭企業,在此次非遺展中共展出老金魚、八字蝶、鳳凰牡丹、龍頭蜈蚣等代表性作品100多件。旨在提高公眾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審美情趣的美術表現形態,感受到傳統美術非遺項目的無窮魅力,推動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健康開展。
大型風箏展覽創始人,現代、傳統風箏代表人物,國際風箏工藝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濰坊天成飛鳶風箏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永訓,從事風箏扎制、繪畫工作已有二十幾年的時間,從給他人打零工、做小時工發展至今,擁有了自己的風箏王國,集制作、展覽、放飛、銷售為一條龍的風箏產業。不僅如此,王永訓與時俱進,率先建立了自己的企業網站,實現了網上交易。
創業的路上永遠不會一帆風順,從別人只做風箏賣風箏,王永訓卻盯上了做風箏展覽。雖然經歷過負債累累、被別人追債,但王永訓對風箏的熱愛讓他無悔的走在這條路上,這條路現在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談到風箏的扎制,王永訓最注重的便是風箏的選料和設計圖像,選材要講究,對竹子的年限、產地、韌性、彈性的篩選;扎制是否周正、對稱;裱糊時的松緊度;選擇糊風箏的材料等等都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及要求。扎制風箏的四大技巧,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風箏的美觀以及最后的放飛。在繼承和創新濰坊風箏的同時,王永訓積極收徒傳藝,把自己的技藝傳授給下一代,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薪火相傳。不僅如此,王永訓帶著濰坊風箏走進全國各大院校,介紹風箏的一些傳統技藝以及歷史;參加海內外的大型活動和比賽時,也會向外國友人介紹濰坊風箏,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王永訓在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對“執著專注,精益求精,推陳出新“的”工匠精神“做了 的詮釋。
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即時利益, 非遺手工藝人知道這并不是一個為追求經濟的行業,這是一個擔著社會責任感,必須將其傳承下去的文化行業。手工藝人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作品在自己手中升華的過程。這個過程,他們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脫俗的,也是正面積極的。
濰坊——世界風箏都,是世界風箏發源地,中國風箏文化之鄉。
濰坊天成飛鳶風箏有限公司,創建于1992年,旗下擁有風箏公司一家、傳媒公司一家,進出口公司一家,彩燈制作廠一家?,F有員工100余人,是一家集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安裝、展覽、服務為一體的文化產業公司,公司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風箏)傳習所、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濰坊風箏)傳習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燈彩扎制技藝傳承基地。公司總經理王永訓是中國風箏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風箏協會副主席、山東省齊魯文化之星、濰坊風箏產業協會會長、濰坊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濰坊文化產業協會副主席、濰坊民間文藝家協會副會長、一級國際風箏工藝大師、山東省十大民間藝術大師、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風箏文化產業首批特邀風箏專家、濰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
上一篇:
風箏蝶影---春天,我要去放風箏下一篇:
風箏對科學的啟示